在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,一座座现代化体育场馆拔地而起,成为城市新地标,在光鲜亮丽的新建场馆背后,许多老旧体育场地却因年久失修、设施落后而逐渐被遗忘,面对这一现实,一种新的思路正在悄然兴起——由媒体人主导的旧球场改造项目,或许比大规模新建场馆更为现实,也更具理想主义色彩,辽宁沈阳的铁西区,正成为这一模式的生动样本。
铁西区作为老工业基地的代表,承载着几代人的集体记忆,这里曾拥有多座建于上世纪中叶的体育场馆,包括工人体育场、劳动公园篮球场等,随着时代变迁,这些场馆逐渐老化,设施陈旧,无法满足现代体育活动的需求,完全推倒重建不仅成本高昂,更可能割裂社区与体育场所的情感联系,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当地媒体人发起了OG真人一场名为“唤醒铁西”的旧球场改造行动。
这一行动的发起人之一,资深体育记者李伟坦言:“我们不是建筑师,也不是开发商,但我们了解体育的本质是什么——它不是冰冷的钢筋水泥,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。”媒体人凭借其对体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广泛的社会资源,开始串联起政府、企业、专业机构和社区居民,共同参与旧球场改造。
铁西区的改造模式呈现出鲜明的特色:不追求高大上的外观,而是注重实用性和社区融合,以劳动公园篮球场为例,改造团队保留了原有的场地格局和历史痕迹,只是更换了破损的地面,增加了夜间照明,添加了休息区和简单的看台,最重要的是,他们在场地周围设置了展示区,通过老照片和文字讲述这个球场与铁西工业发展的故事,使体育空间成为承载集体记忆的场所。
这种改造模式的现实意义显而易见,相比于新建场馆动辄数亿的投资,旧球场改造成本大幅降低,铁西工人体育场的改造仅用了同等规模新建场馆十分之一的资金,却实现了85%的功能更新,由于是在原有基础上改造,审批流程简化,建设周期缩短,能够更快地服务社区居民。
更重要的是,这种模式接地气,贴近民众真实需求,媒体人通过前期调研发现,社区居民最需要的不是豪华场馆,而是安全、便捷、实用的运动空间,铁西改造项目特别注重保留那些“非标准”但深受群众喜爱的场地,如不规则形状的街头足球场、水泥地面的篮球场等,因为这些才是真正承载民间体育活力的地方。
从理想层面看,媒体人主导的改造项目往往更具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,他们善于挖掘场地背后的故事,将体育与文化、历史融合,在铁西区的某个改造后的排球场上,墙上绘有中国女排五连冠时期的壁画;乒乓球区则展示了容国团、庄则栋等乒乓元老的事迹,这些设计不仅美化了环境,更传递了体育精神,使运动场所成为教育的延伸。
媒体人的参与还带来了创新运营模式,铁西改造后的场馆引入了“社区共治”理念,由街道、体育组织和居民代表共同组成管理委员会,制定使用规则和活动计划,媒体人利用自身资源优势,组织业余联赛、体育讲座、退役运动员互动等活动,使场地保持活力,避免了许多公共体育设施“重建轻管”的困境。
铁西样本的成功正在产生辐射效应,周边城市开始关注这种媒体人参与的旧改模式,认为它既解决了财政压力大的现实问题,又实现了体育惠民的理念目标,有专家指出,中国拥有大量建于上世纪50-80年代的体育设施,完全推倒重建既不经济也不文化,铁西模式提供了一条中间道路——既保留历史记忆,又注入现代功能。
这种模式也面临挑战,如何平衡保护与创新、如何建立可持续的运营机制、如何扩大社会参与度等问题仍需探索,但铁西的经验表明,当媒体人运用其敏锐的洞察力、沟通能力和文化传播力介入城市体育空间改造时,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。
旧球场改造看似是小切口,却关系着大民生,它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更新,更是社区关系的重构和体育文化的复兴,铁西区的实践告诉我们,有时候最现实的解决方案恰恰也是最理想的——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推倒重来,而是基于对历史尊重和对人本关怀的渐进式改善。
当夕阳西下,铁西改造后的球场上重响起篮球击地的声音和人们的欢笑时,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体育场所的重生,更是一种城市更新理念的胜利——体育的本质终归还在于人的参与和情感的连接,而非建筑的豪华与新颖,媒体人用他们的实践证明了:改造旧球场,或许是我们这个时代更现实也更理想的选择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