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刚刚落幕的全国青少年击剑锦标赛U14组别比赛中,一位身形矫健、眼神专注的少年吸引了OG真人全场目光,年仅13岁的姜鑫瑞手持花剑,在决赛场上灵活闪躲、果断出击,最终以15:9的比分战胜对手,夺得个人赛金牌,赛后接受采访时,这位来自江苏的击剑小将坦言:“每一次比赛都让我更加自信,站在赛场上,我深刻体会到——场上只能靠自己。”
初识击剑:从好奇到热爱
姜鑫瑞与击剑的缘分始于五年前,当时8岁的他在电视上观看了一场击剑比赛,立即被选手们优雅而凌厉的动作吸引。“我觉得他们像现代版的侠客,”回忆起初见击剑的情景,姜鑫瑞眼中仍闪烁着光芒,“第二天我就央求父母让我学习击剑。”
他的父亲姜建军告诉记者,起初只是把击剑当作孩子的兴趣培养,没想到儿子展现了惊人的专注力和天赋。“鑫瑞训练从不偷懒,即使生病也坚持完成基础动作练习,有一次高烧38度,他还惦记着要去训练馆。”
启蒙教练刘威对这位弟子赞不绝口:“鑫瑞刚来时比同龄人瘦小,但他有着超乎年龄的毅力和领悟力,击剑需要极强的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,这些他都在一次次训练中逐渐培养起来。”
赛场成长:挫折中积累自信
姜鑫瑞的击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2021年,他首次参加全国性比赛,在32进16的比赛中就以大比分落败。
“那场比赛我只得了3分,”姜鑫瑞毫不避讳谈及失败,“赛后我哭了整整一个晚上,但第二天,我就开始反复观看比赛录像,寻找自己的不足。”
这次失利成为他训练更加刻苦的动力,在接下来的半年里,他每天放学后坚持训练三小时,周末更是全天泡在训练馆,2022年省运会,他一路过关斩将,夺得银牌,重新证明了自己。
“比赛是最好的老师,”姜鑫瑞说,“每场比赛后,我都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进步,这种实实在在的成长让我越来越自信,现在站在赛场上,我不再畏惧任何对手。”
独立面对:场上只能靠自己
“场上只能靠自己”——这是姜鑫瑞在多次比赛中总结出的心得。
在本次锦标赛半决赛中,他遭遇了强劲对手——来自上海的李明浩,前两节比赛,姜鑫瑞以7:9落后,局势危急,暂停期间,教练简单交代战术后退场,姜鑫瑞独自坐在赛场上,闭眼调整呼吸。
“那时候我听到自己的心跳声特别清晰,”他回忆道,“我告诉自己:冷静下来,寻找对手的破绽,没有人能帮你,你必须自己解决问题。”
第三节比赛,姜鑫瑞改变战术,连续利用假动作诱使对手失误,连得8分,最终锁定胜局。
国家队退役选手、现击剑评论员王磊点评道:“姜鑫瑞最难得的是他在场上的独立思考能力,很多年轻选手过度依赖场外指导,而他已经学会在高压下自主调整战术,这是顶尖运动员必备的素质。”
平衡之道:学业与训练两不误
除了击剑训练,姜鑫瑞的学习成绩在班级也名列前茅,他的班主任透露,即使在外比赛,姜鑫瑞也会带着课本,利用间隙时间完成作业。
“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,挤挤总会有的,”谈及如何平衡学业与训练,姜鑫瑞展现出超龄的成熟,“我习惯制定详细计划,训练时全心投入,学习时心无旁骛。”
他的书桌上贴着每日计划表:早晨6点起床背诵英语,放学后训练3小时,晚上3小时完成作业和复习,周末加倍训练,这样的日程,他坚持了四年。
“击剑培养了我的专注力和时间管理能力,这些反过来又帮助我提高学习效率,”姜鑫瑞认为,“两者相辅相成。”
榜样力量:带动校园击剑热
姜鑫瑞的成功在校内掀起了一阵击剑热潮,多名同学受他影响,开始接触这项运动。
“看到鑫瑞在赛场上的英姿,我们都很羡慕,”同班同学刘畅说,“现在学校击剑社团的报名人数翻了一番。”
校击剑社团教练表示,姜鑫瑞经常在训练后主动指导新手,分享自己的经验。“他没有因为取得成绩而骄傲自满,反而更愿意帮助他人,这很难得。”

对此,姜鑫瑞谦虚地说:“我只是希望更多人爱上击剑,每次看到队友进步,我比自己获胜还开心。”
未来展望:梦想站在更大舞台
谈及未来,姜鑫瑞目标明确:“短期目标是入选国家少年队,长远来看,我希望能够代表中国参加奥运会。”
他的教练刘威认为,按照目前的发展轨迹,这一目标并非遥不可及。“鑫瑞的技术日趋成熟,更重要的是他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和不断进取的精神,只要保持现在的训练态度,他的未来不可限量。”
对于即将到来的亚洲青少年击剑锦标赛选拔赛,姜鑫瑞已开始针对性训练。“我知道竞争会非常激烈,但我已经准备好了,每次比赛都是成长的机会,无论结果如何,我都会全力以赴。”
淬剑成钢:自信源于每一次挑战

从懵懂少年到赛场新星,姜鑫瑞在一次次剑锋相交中淬炼自信,在独立应对困难中学会成长。
“击剑教会我的不仅是技术和战术,”姜鑫瑞凝视着手中的剑,语气坚定,“更重要的是,它让我明白:真正的自信来自于战胜过去的自己,而在这个过程中,你必须学会独立面对所有挑战。”
随着中国击剑运动的不断发展,越来越多像姜鑫瑞这样的年轻选手正崭露头角,他们用手中的剑,不仅划出了个人成长的轨迹,也勾勒出中国击剑未来的轮廓。
在姜鑫瑞看来,击剑场上没有永恒的胜利,但有永恒的成长。“每一场比赛都是一次自我对话,一次突破极限的机会,我会继续享受这个过程,因为我知道——剑锋所指,心之所向。”
评论